怎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13-07-19】1、积极创设情境,激发学习兴趣。
教学情境是教学双方情感、认知、行为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体,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情感交流、思维互动,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。 由于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,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和发展,作为教师,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,在教学的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创设情境,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。 导入新课时,教师要先入为主,调动学生胃口,引领学生全身心的进入学习角色。教师创设情境,首先自己要“身临其境”地进入角色,激情饱满,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。在课堂上,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、丰富的表情、合宜的动作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,创造学生乐学气氛。比如在教《画》这一课时,一位教师首先挂上一幅山水画,接着从远处欣赏这幅画,再走到近处侧耳“听”这幅画,这种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窃窃私语,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老师在干什么。最后,老师微笑着指着这幅画,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,学习兴趣也被激起了。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画中的景物,配以富有感情的声调描述: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,瀑布顺着山势飞流而下,溅起层层水花,如烟如雾;近处桃花盛开,美丽的鸟儿在枝头欢唱。啊!这里的风景真美!这一生动的语言描述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,师生情感融为一体。这种以创设情境方式导入新课,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,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,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 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,通过画面音乐等创设情境,培养学生学习兴趣。例如:《观潮》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之壮丽与雄奇。学生多数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之壮观景象。在学习这一课“潮来之时”一段时,一位老师让学生先观看录象,再闭上眼睛,听潮水奔腾、冲击之录音,想像潮来时之气势,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,最后,谈出自己的体会。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去熏陶,使他们如闻其声,如见其形,如临其境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之情境,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,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之课堂活动,在活动中,获得知识,训练智能。
2、寓教于乐,找准切入点,使平白的知识传授变得生动有趣。
大家知道,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认读、反反复复地抄写,这样很有可能挫伤学生识字的积极性。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,运用实物、模型、形象化的语言等直观手段进行识字教学,既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,又能启发独立思考能力;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,增强记忆,又能诱发求知欲,培养学生识字兴趣。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“灭”字时,教师先点燃蜡烛,再用玻璃片等东西一盖,结果“火”就“灭”了,同时配以形象化的解说。通过演示,“灭”字的字形和字义以及教学时的情景就牢记在学生的脑海中。还有一位老师在讲“气候”、“候鸟”的“候”。学生在写这个字时往往去掉中间的一竖。他就启发学生说:“要知道咱们这儿的气候、天气状况,就要测量气温,而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小仪器呢?”学生回答:“要用温度计。”他就拿出温度计放在“候”这个字的中间,跟那一竖重合。接着指出这个温度计就象征着那一竖。再启发学生联想候鸟是随季节的更替而迁徙的,也可以说是随气温的变化而迁徙的。通过这样的形象分析,学生果真就不再漏写这一竖了。 我在班上开展了“啄木鸟”检字活动。在识字的过程中,学生写错字是避免不了的。教师标出学生易错的例子,让学生当医生,学生上前改正。小医生们或者擦去多添的笔画,或者用彩笔补上缺少的部分,或者把部位不对的改正过来。如果没改对,让另一名学生再改。 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很多的,只要教师根据现代教学论的思想、学生的年龄特征、教材的内容及其它方面的条件,找准切入点,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一些寓教于乐的方法,就会使平白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,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3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,培养学生兴趣,并进入思考。
思考源于兴趣,而兴趣的产生有赖于自己提出问题,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,是由于看到苹果落地,产生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,进而产生兴趣,开始思考,最后解决问题,我们在教学中同样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。 一位老师在教学《第一场雪》前,先让学生听一首歌《雪孩子》,让孩子边听边想:“你听到了什么?你想到了什么?你感受到了什么?”学生被优美的旋律和歌声所吸引,静静地、细细地听着。听完之后,大家纷纷举手发言,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感受:有的说这首歌真好听,下雪的情景很美;有的说仿佛看见雪花飘啊飘,飘到树上、房顶上、山上,到处都是, 大地变白了;有的说:“我真的想到雪地里去堆雪人、打雪仗!”……他就适时展开了新课教学:“大家说得真好!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《第一场雪》,再来感受一番吧!”学生个个兴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。
4、巧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英国学者鲍门说过:“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,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,使学生学得更好。”在语文教学中,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的比喻,富有哲理的笑话、诙谐的语言、脍炙人口的诗词等,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,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,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,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,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,领会幽默本身所蕴涵的哲理。如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《春晓》这首诗的公开课时,面对课堂下睡意朦胧的学生,她是这样处理的:“春眠不觉晓,上课伸懒腰。待到醒来后,遗憾知多少。”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,把学生逗乐了。教室里一片笑声,驱散了大家的朦胧睡意,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?可见,在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高低是制约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,幽默的语言,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充满盎然生机,学生也能在领略语言美感,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。
5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,给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,引入竞争机制,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。
小学生的好胜心强,喜欢比试竞争,引入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,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,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。我们可以利用课堂表演、组内比赛、小组比赛等多种形式给学生以展示的机会,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。 例如,学完《草船借箭》一课,学生对于三国人物、三国故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,但学习课文时又不可能让学生滔滔不绝于那个三国鼎立时期,那些众多的人物,那些极富魅力的故事。为满足学生一吐为快的愿望,更为了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历史,也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、相互交流的机会,在学完《草船借箭》一课后,一位老师组织学生上了一节“大话三国”的活动课。课上,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台,把自己早已知道的和新近看书了解到的三国人物、三国故事讲给大家听,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评议。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、说话能力,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、事物的能力,还调动了学生更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。